,轻轻响起了拧开军用水壶的声音。
向导是一名中年归国华侨,半年前,越南公安把他毒打一顿后,将他全家驱赶回国。
他的家就住在会河桥附近的村庄,以前,经常沿山路步行回国探亲。
在小树林里,他向小分队的几位年轻指挥员,轻声描述了他们所要途经的路线。
沿36号界碑附近的山路出境,平时三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会河桥附近。
但这次行动不同,小分队不能冒险走原有的山路,当时,所有边境道路,越军到处埋设了无数的地雷。
小分队只能自己开路前进。
“滴哒,滴哒”,龙兴看着手腕上的夜光表,时针分针慢慢重合,10点整!
“行动!”
他向捕俘小组下达行动信号。
夜色下,副连长率领捕俘小组悄悄向敌哨卡摸过去。
界碑旁原有一条小路连通两国,中越关系正常时,许多边民通过这条小路来往探亲,互相到对方的集市趁墟。
那时,小路经常行人不断。
越南抗击美国侵略时,一些援越的物资也从这里运往越南。
中越关系恶化后,越军封锁了路口,埋设了地雷,这条路就荒废了,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
路口有一间小红砖房,这是一个越军的哨卡,每晚都由两名越南民兵值守。
哨卡没有通电,用马灯照明,只有一条电话线连接越军后方。
这个哨卡的情况,我军早就摸得一清二楚。
守卡越南民兵分两组,每组两人。
一组白天值班,一组晚上值班。
按照计划,副连长带领一个5人捕俘小组,首先摸掉界碑旁的越军哨卡。
这样。
既可以保证小分队安全出境,不被发现,又可以捕捉到两个越军舌头,为我军即将的进攻战斗搜集情报。
捕俘小组如猎豹一般,轻手轻脚潜行至离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