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虽无阳宅建筑学之名,但风水中的阳宅理论与实践却填补了这一空白。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这一宝贵遗产,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死亡,乃人生之终点,亦是人们最为惊恐之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总在探索死后世界的奥秘,希望死者能够安息并保佑生者。
于是,阴宅学说应运而生。
阴宅学说认为,若穴地有生气,死者便能安息并给生者带来吉祥;否则,便会招致凶祸。
因此,选择一处生息之地至关重要,需请风水先生指点迷津、精心挑选。
贵命之人自然不能葬于穷穴之中;而一旦得此好穴,便会得到好的报应。
至于何时能迎来好运?
则需根据具体人和风水情况而定,或许即刻显现,或许需历经数十年乃至几代人之后。
相地,乃风水师之实践。
在掌握了整套理论之后,风水师便需亲临现场进行勘察。
他们先凭目力观察山脉走向、穴地环境;再用嘴品尝水质是否苦涩、土粒是否辛甜;最后动脑筋推算内在关系、预测吉凶祸福。
这一过程中,罗盘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测量工具。
罗盘中间有一根磁针,大致指向南方。
在测量穴地时,风水师会在门脚或穴地的石头上放平罗盘,将磁针连掷两三次以观察其是否指向子午线。
若磁针晃动则不吉;若磁针收藏于中线则大吉。
罗盘上画有圆圈和符号,少则三层多则几十层,每层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且层与层之间相互联系。
这不仅是风水师智慧的结晶更是先民智慧的体现。
时至今日,我们在兴修水利、建筑房屋时仍然会用到类似于罗盘的工具来测量方位并进行现场勘察。
那么如何借鉴传统的相地方法呢?
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