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逆转思维的热门推荐 第302章 (第1页)

引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

18世纪时,法国人把土豆叫作“鬼苹果”,农民们都不愿意引种。

为此,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想出一个主意。

他在一块土地上种了土豆,并请求国王派一支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

到了夜晚,卫队故意撤走。

人们趁卫队撤走后成群结队地来偷挖土豆,然后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精心照料。

从此,土豆很快在法国得到了推广。

这一事例更加证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想尝试。

精明的商人参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所以他们经常营造产品脱销的假象,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比如,有些商家在店门口显眼处挂着“对不起,某商品己售完”的牌子,等有人来购买时,商家再告诉他们,还有不多的存货。

有的企业故意隐藏自己的信息,从而吸引人们尤其是媒体的关注,待人们努力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该企业、该产品却己深入人心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的脾气像牛一样犟,你让他向西,他偏偏向东,你告诉他这件事不许干,他偏偏要去试试。

针对这种人,如果你想让他做事,只要对他说声“不许”就够了。

有个孩子不想学电子琴了,她的妈妈就买回了一架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不许孩子碰一下。

孩子生气地问妈妈:“这琴不是给我买的吗?

为什么不让我碰?”

妈妈故意激怒她:“反正你也不想学了,何必要碰它呢?”

听到妈妈的话后,孩子着急地说:“我怎么不学,我这就去学。

你看着吧!”

以后,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偷偷地弹。

你瞧,这种“禁果效应”有多明显!

或许你也发现了,像上例中的那个孩子一样,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