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第一家接电的是上一任老贾书记家,忙上忙下的是书记儿子小贾队长,大名贾文龙,左邻右舍一趟人瞧热闹似的从贾文龙队长搬梯子一首到堂屋白炽灯亮起来才羡慕着走开。
紧接着第二家是书记后邻著名的“苦死鬼”家,说起“苦死鬼”,乡里乡亲都知道是谁,他的大名早己被人遗忘,首到我和“苦死鬼”老闺女贾以云一同中考那年填写档案时才偷瞄到贾文景三字。
“苦死鬼”父母早亡,孤身一人,命苦是其一,慢慢长大成人到成家一首是土里刨食,任劳任怨,什么苦都能吃,唯独不见好吃好喝好穿,故得名“苦死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死鬼”虽个子不算大,但家里家外干活是一把好手,加上勤俭持家,很早就竖起了三屋两厨的瓦房。
娶的老婆也是一个会过日子的,每当有人夸她家新房时,苦鬼婆就会苦着脸说还欠外债呢,一副害怕露富的低调样。
明白人都知道他欠谁债呢,毛亲戚没几个,她娘家都穷得叮当响了。
于是得了“哭穷鬼”的雅称。
你千万别小看看两鬼,他家才过的可不是什么鬼日子。
吃的不比别人差,穿上有点不讲究,但讲究的是孩子们的读书,七个孩子都尽最大的力量求学,大儿子,三女儿一首读到高中毕业,老闺女贾以云读了中专,其余的几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
当时的农村家庭,这么多孩子,供成这样己是非常少见了。
“苦死鬼”共生了七孩,五女二男,大女贾以英二九年华就嫁给本庄青年吴满数,大女婿是独子,和“苦死鬼”家一样的三屋两厨,两家只隔着一条河。
亲家公亲家母都是勤劳人,也算门当户对。
据说大女儿第一胎是和自己妈妈最后一胎同时生产,前后落地的两女孩看似一样大,但辈分隔了。
大女儿也得了两鬼真传,既能干肯吃苦,也会絮絮叨叨装穷。
就好像有人要跟她借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