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弹劾风波,苏子恒愈发清楚,朝堂之路波谲云诡,稍有不慎,便会被无情吞噬。
他心中警醒,既要为百姓着想,也要步步为营,保全自身,才能在这朝堂立稳脚跟。
翰林院虽看似清贵之地,但实际上官场斗争不亚于其他衙门。
苏子恒在翰林院中逐渐摸清了势力分布:一派是郑太师的人马,另一派则多为礼部侍郎何琛的亲信,还有一些中立之人,虽不结盟,却常在关键时刻表态。
翰林院的学士章平素是郑太师一派中的骨干,对苏子恒向来冷眼旁观,甚至几次出言讽刺他的年少气盛。
而另一位学士杨溪则对苏子恒多有照顾,时常提醒他避开一些陷阱,苏子恒因此对杨溪颇有好感,视其为知己。
某日,朝中突然传来消息:南疆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急需赈灾款项。
此事在朝堂引起广泛关注,郑太师当即提议,调拨京中南部官田所出的田租以救急。
苏子恒闻言,不禁暗自皱眉。
南部官田正是他几日前曾上奏请保留之地,若将其租金挪作赈灾用,短期看似合理,但实则将对南部百姓生计造成更大冲击。
然而,在这类紧急事务中,首接反对郑太师无异于自寻死路。
当郑太师问众臣有何异议时,苏子恒依然挺身而出,抱拳道:“南疆水患事急,但官田租金关系民生,若动则百姓恐难度日。
臣以为,不妨暂以内府的余银先行赈济,待来年官田丰收再行拨补。”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臣皆惊讶于他再次挑起反对意见,甚至有几位老臣悄声议论。
郑太师面色阴沉,目光锐利地盯着苏子恒,冷笑道:“苏编修,你真是凡事都心系百姓呐。
但国库短缺,赈济不容拖延,若依你之言,恐耽误赈灾之期,岂非置百姓于水火?”
苏子恒心知对方步步紧逼,正准备继续辩解,何琛却忽然开口相助,和声道:“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