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同样的劳作,周而复始,一首到收割结束。
男劳力多的人家没几天就完成收割工作,堆的大柴垛又高又漂亮。
他们就静等过年了。
我家靠妈妈一个人年前完成任务的就非常不易了,常常是年后还等放假回来的父亲帮忙突击几天才最后完成大柴垛的成型。
那时候家里还有两样东西,筢子和网包,筢子是在割完芦苇后筢落下来的芦苇叶用的,网包是用麻绳织起来的,类似于现在立夏时用细绳编的蛋包那种,把用筢子筢好聚在一起的苇叶抱到网包里,最后包口绳子一收,既压的紧也好搬运。
苇叶和稻草,麦秆一样都是过去烧锅的主要燃料,家家户户都宝贝着呢。
大柴垛堆起来才是第一步,还有后续大部分工作要做呢。
但主要是防火,芦苇顶上花蓬松易燃,家家户户防火意识都很强,因为以前年年都有谁谁家的大柴垛被火烧光了的先例。
可怕的还有风大一连烧了几家的柴垛。
柴垛就是“财垛”,家家户户一年的油盐酱醋,人情债务全靠它呢。
保护柴垛就像护眼珠子。
大风天气好多人家都会在柴垛两头的芦苇花上洒水。
护好了柴垛明年的工作就会按时开展。
这个时候村里的更夫一晚要巡十几遍,“火烛小心,当心火烛”连三岁小孩都耳熟能详。
开春以后,闲时一家家就开始抽大柴,所谓大柴,顾名思义,就是一捆芦苇里最高最粗的几十根或者上百根,主要看高度,这是芦苇的精华部分,是最值钱的一档。
也是最有资格加工成凉席或者加工成长长的尺宽左右的稻折子的材料。
把它们从捆子里抽出来放到一边。
然后再抽二大柴,就是比一档稍短细一点的,这是二档,价格要低很多。
这类可以加工成菜篮子粪箕什么的。
再抽的是一捆中的中档货,数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