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历史与兵器笔趣阁 第83章 (第1页)

r>利奥波德很清楚同部落、同家族的人编成一个单元的军事价值,《战术》中的另一章节中曾鼓励将领们把士兵以亲族为单位编入营地和战线的同一单位,以便“让其情感纽带战胜其恐惧,激起保护欲”。

冷研之前的文章《古代打仗没训练没装备,如何以弱胜强?

看日耳曼部落怎样和罗马军团“五五开”》提到过,日耳曼部落虽然没有持久和稳定的军事训练体系,但由于氏族部落的亲缘属性,其作战凝聚力足以让纪律最为严苛的罗马军团望尘莫及。

因此,一味强调己方的组织度和灵活性,就有些“抛开事实不谈”的意思了。

这不意味着拜占庭的战术指挥就真的一文不值。

事实上,自6世纪末莫里斯皇帝军事改革开始,拜占庭最终完成了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骑兵体制转型,同时,他也为这支新式军队创立了一套量身打造的战术体系。

莫里斯本人虽然死于非命,但自他之后的继任者们无一例外的继续延续和发扬了这一战术体系,首到帝国的黄昏来临。

东罗马史学家们往往极其推崇拜占庭军队所采用的“纵深式”作战队形。

塞奥发尼斯在其作品《编年史》中是这样描述它的:“战斗伊始,波斯人的‘箭雨’十分密集,产生了遮云蔽日般的效果。

拜占庭军队使用盾牌抵挡住了‘箭雨’的攻击,以一种‘紧凑型’的阵法发起反攻。

他们的阵型布局深度非常大,波斯军队没办法阻挡他们的攻势,纷纷逃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纵深式”作战队形并不是说拜占庭军队执着于将部队摆成几十人大纵深的方阵队形。

骑兵并不能像重步兵一样通过大纵深获得更强的冲击力和凝聚力,而且由于拜占庭军队中往往部署数量不菲的弓骑兵,过大的纵深会导致其弓箭无效化。

因此战术体系稳定后的拜占庭军队中,一支骑兵营最多不超过八排或十排。

与战术单元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