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的小纵深模式不同,拜占庭人擅长将各战术单元排布为样式复杂多变的大纵深格局。
按照《战略:拜占庭时代的战术、战法和将道》一书的说法,自莫里斯军事改革后,罗马军队由于推行了统一的训练方式,可以实施其设计的双线战术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罗马军队主要以骑兵为野战力量,并规范的分为师-团-营三级单位。
作战时罗马军队划为战斗线、支援线两条不同的战线,战斗线由三个人数较大的师组成,形成一条完整绵密的第一线列,正面迎击敌人攻势。
第二线规模较小,以全军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宜。
若全军人数在一万五千以上,可以布置西个规模较小的师级单位,当军队人数只有中等规模时,可以缩小人数,布置两个师,而当全军人数不足五千,第二线可完全由一个师来组成。
以最为理想的情况为例,即罗马军队人数在一万五千以上时,西个小规模师之间可留出空位方便对一线支援,即便战斗线部队遭遇重创开始溃散,阵型完整、神完气足的支援线的军队也能以完整建制抵挡敌人的追击力量,为战斗线士兵重整旗鼓赢得时间。
而在战斗顺利,敌人败退的情况下,二线也能作为预备队继续呈完整阵型跟进,预防敌人可能出现的伏击。
除此以外,莫里斯还建议在一线的左、右侧前方各部署一支侧卫或者说迂回部队(《战略》中将左翼部队称为侧卫部队,右侧称为迂回部队,但在描述中,这两支部队的战前训练和战术指挥并不太多不同。
之所以以左右翼进行区分,可能源自于希腊时代重步兵方阵作战时惯常以右翼为攻击侧的习惯),在对方战线长度超过己方时,侧卫和迂回部队需要通过调整正面朝向或者延伸侧翼的方式,防御敌人的包围,而当敌方战线较短时,则以新月阵型包围敌军。
至于布置在敌方视野之外的伏击部队和支援线左右后方的后卫部队,作用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一支是为了方便对敌